中華燈是一種極具特色的路燈,中華燈的燈光給人一種絕對高貴的感覺,中華燈裝飾性燈型是以觀賞為主略兼有照明的功能特點。憑借其特有的民族特色、文化氣息,被廣泛應用于各城市的中心廣場、主干道等場所。
裝飾性燈型的出現是由上世紀我國強調“獨立自主、自力更生”工業生產力弱、科技不發達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,如北京東西長安街的十三球棉桃燈,廣場的九球燈和人民大會堂門前的玉蘭燈。這些燈型后被一些城市模仿或被不恰當地用在道路照明上。裝飾性燈具由于沒有反光器,其效率一般都在70%以上,但四散發射,落到路面上的有效光通量很少,所以從節能的角度看,裝飾性燈型內只能用耗能大光效低的自鎮流光源,大量浪費電能。從1984年起在保持原有燈型的基礎上,不斷地進行提高路面照度降低電能損耗的改進。在某種特定環境條件下,少量采用裝飾性燈型有利改善環境氣氛,但宜用小功率節能燈泡或用大功率發光二極管(LED)。
站在專業的燈光角度來評估中華燈的燈光,它有很多地方的缺乏,這首先體現在其綁,在明亮的燈光,我們不難發現,燈的光源覆蓋著小白球,世界被稱為沒有碎或壓克力球,它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確保光源不會被雨水侵入,一方面,可以更好的欣賞價值。
早期的中華燈,八叉九火結構只為裝飾作用,并無實質性的照明特性,而中間的燈箱結構,雖有照明作用,但是光線主要向四周發射,缺乏向下照射的光線,燈光并不能有效的照射到地面,因此這種結構的中華燈美觀有余卻并不實用,主要作為景觀照明。后期的中華燈,為了改善路面亮度,在原有的結構上,安裝了向下的投光燈。這種結構雖改善了路面照明環境,但影響了中華燈原有的美觀特性,而且需要額外配置投光燈,增加成本。
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,出現了一種實用新型“中華燈燈頭”,其在水平設置的燈頭底座上安裝一個以上的LED燈珠,通過在每個LED燈珠上對應設置一個聚光透鏡,將所有LED燈珠發出的光線通過聚光透鏡聚集于一個焦點處,并在焦點處設置一個呈圓臺狀且頂面中部設有錐形槽的反射透鏡,使得大部分的光線可以通過反射透鏡反射到燈罩下方,以此來提高光線對路面的照度。這種燈頭雖然改善了路面亮度,但產品結構比較復雜,需要多個聚光透鏡和反射透鏡配合使用,生產成本高,裝配難度大,而且主要的不足之處在于將向下的配光裝置集合在八個燈頭上,雖解決了路面光線缺失問題,但仍存在路面照度不均勻問題。